【茶人詹台北報導】用百萬黃金壺做一道菜,是什麼樣的滋味呢?是因為黃金的高價而產生美味,或是眼見金光閃閃帶來悅目的焦點?事實上,黃金入茶,是昔日王公貴族的專利,凡人很難品嚐如是的「金」滋味。池宗憲(Teaparker)啟用一把黃金壺,泡八十年的老烏龍,竟然喚醒了烏龍茶曾經擁有的風華與青春!如此夢幻般的茶湯,再拿來製作「茶饞」料理,正是一種品味的極致!
有關黃金壺與茶之間纏綿悱惻的故事,從中國唐代以降直到宋代,都有著用黃金壺泡茶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卻被今日品茗人逐漸淡忘。透過黃金壺的回味,可看出黃金與茶的光輝。今人能夠用一把黃金壺泡茶湯入菜,也算是一種極致的幸福滋味吧!
唐代鎏金茶器,在陜西法門寺博物館中亮麗耀眼。鎏金壺門座茶碾子、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茶羅子、鎏金銀龜盒…,都見證唐代宮廷用器精髓,繁複茶器驗明陸羽《茶經》所言,茶器是寫實紀錄;不同的是,宮廷以金器為茶器的使用,平凡百姓如何想望自己也可以金器來品茗?
宋代點茶法的茶器由水注到茶器傳世品中,以四川彭州窖藏金銀器中的五曲金盞、瓜形金盞銀茶托,說明金銀器作為茶器尊貴地位,位處中國北方遼代金銀器中,像鎏金鴛鴦團花紋銀渣斗,或純銀打造的提樑銀壺、銀執壺,西夏的蓮花形金盞托…,都彰顯金銀器之珍稀性,甚而出現傳世宋建陽黑釉茶盞以純金為盞扣的作法。
日本抹茶道承襲了唐宋文化之精。1585年,豐臣秀吉建立一座「黃金茶室」,日本近代MOA美術館更再現黃金風爐、釜、水指、茶入、棗、天目茶碗、茶杯…等純金製作之茶道具。
今黃金壺出現,係取香港茶具文物館藏品「六瓣圓囊壺 供春款 大明正德八年(1513)銘」形制打造,壺形圓潤含蓄,壺身花瓣紋隱現壺蘊。供春製器曾被認為是紫砂創始者;然,考古出土論述另有看法。「正德八年供春壺」的形制與供春款「樹癭壺」迥異。
「黃金六瓣圓囊壺」製壺者係日本當代金工大師井尾建二,為唐宋以來黃金壺之珍品。黃金壺係以六瓣圓囊壺為範,原壺供春款,大明正德八年(1513)銘。以24K金片,用木模製作出底座,將24K金片置基座上,逐漸模塑出壺身。在敲塑的過程中漸增硬度,以高溫加熱以利後續製作。接著進行縮口,壺身製作完成。
如此珍稀的黃金壺,要搭配什麼樣的茶?曾經是國際舞台焦點的Formosa Oolong Tea,至今保存長達八十年的歲月,就在黃金壺現身的同時,讓她再一次與世人見面!
台茶的光榮,早見於世界的各項比賽,如:1900年法國巴黎「英國博覽會」,台北茶商公會派出吳文秀前往參展,並攜帶台茶前往參賽獲獎,而獲台灣總督府授佩紳章;1911年義大利 ToRino 舉辦國際工業勞工博覽會、台北茶商公會出品的茶,勇奪「第一大獎」;1914年爪哇三寶壟舉辦日本殖民地博覽會,台北茶商公會出品烏龍茶、包種茶獲榮譽獎;1915年巴拿馬運河開通紀念博覽會,台北茶商公會出品烏龍茶、包種茶各獲頒優良獎狀。如今這些獎狀都還保留著,但是茶葉的滋味呢?
茶葉的保存必須靠著茶箱的包裝,讓茶葉能夠醇化,越陳越香。台茶的茶箱製作在清代就已專業分工,茶箱外觀有專業畫師將裝飾花樣畫在紙上,再貼在木製茶箱上。目前在歐洲博物館可見當年台茶茶箱照片。
台茶外銷用的茶箱製作十分講究,裝箱時以公斤為單位,與國際度量衡接軌;為了保持茶葉香氣及避免受潮,箱內用錫紙隔絕濕氣,外則以木片封固,並加上鉛條增加運送時的安穩度。今日再現的茶箱,係1920年代外銷美國的台茶,其箱是以台灣杉木製成的,並貼有一層手繪上彩的棉紙,還加上銅幣做為提把的裝飾,讓茶箱與文化扣連。
打開茶箱時,一股若奇楠沉香般的幽香飄出,取用2-3公克,放入發茶性極高的黃金壺中,只見茶湯散逸著輕邈的香氣,令人傾心,等待著輕吻茶湯散溢出的勾魂。原來,沉睡的老茶,竟然蘊含著往日陳年的新鮮。
陳年的新鮮,是新鮮的再現,再現陳年的新鮮,關鍵是用對存放方法。烏龍茶是可以陳放的。當然,品飲者也要跳脫對新鮮的框架,如是才能進入品飲的新場域。有了如此美好的茶湯,那麼應景的南瓜,利用陳年茶湯的新鮮滋味,以田樂燒的煮法催出極致純味!
味噌烤蔬果,在日本有600年歷史,稱之為「田樂燒」。「田樂燒」作法是:將食材切塊,塗抹味噌,放入烤箱。田樂燒,曾是五百年前東京與京都茶室、驛站供應的茶食,由於味清純不奪茶之味,實與茶有老交情。而今,烏龍茶湯拌味噌,輕撫南瓜,譜出田園之樂的美味,在餐席之間悠揚飄送!這也是「茶饞」料理所展現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