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人詹台北報導】今人品用的六大茶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應用藏茶之術,選用藏茶罐,讓茶生金,讓茶品質醇化。愛茗者可從藏茶實務中,走出藏茶文獻的迷障,可從茶罐的材質與工藝,賞析茶罐之美。
茶在歲月中孕育精華,一般稱「陳年茶」或「老茶」,她們的鮮壯期已經過了,那麼還要喝她的什麼滋味呢?當60歲的「宋聘號」普洱茶遇上南半球的甘泉,可以泡出什麼滋味?
解析藏茶變數:不同茶種在存放時間上的差異性是什麼?解構茶罐自身的複雜材質、工藝呈現、落款屬性、紋飾圖案…,來自工藝元素的終結,就是拼出一幅完整拼圖。面對材質與藏茶的優勝劣敗,這時得向古人借光。
檢視一百多種中國歷代茶書中的「藏書」部分,校閱內容,卻發現許多抄錄、複製、重複的情節,常見的有「喜溫燥而忌冷濕」「以罈盛茶」「以箬葉封入」…等,雖是古人藏茶秘笈,今人實難應用。
好在,藏茶知足,罐有多少,絕不讓罐空留!池宗憲將他三十年的藏茶經驗,以及品飲老茶的芬芳分享。
以茶入罐,每隔一段時間進行檢閱,看藏茶身分證,看看罐內的茶有無變質?有無轉醇?
那麼品用一杯春露,歌詠甘湯的雅興,都比不上清醒中賦予杯中的飄然。作家池宗憲(Teaparker)一次將90高齡普洱茶放入錫罐,順旅途之便訪名泉,茶若甘霖回味再三!
中國歷代茶書自唐代陸羽《茶經》開始,歷經了唐、宋、元、明、清114部的發展,其間談及「藏茶」的著作有25部,可惜的是,古人藏茶,大都以前人為師,少有實證的創意,因此藏茶的說法大同小異,大抵是強調茶「喜溫燥而忌冷濕」「以罈盛茶」「以箬葉封入」,這些說法今人看來只能意會,很難應用到實際藏茶。

藏茶,就是要把茶的甘醇活韻收在茶罐裡,讓時間與茶的後發酵帶來味蕾的感動。
藏茶,就必須注意精選茶質,選錯了茶,就是把茶放在官窯茶罐當中也得不到好滋味;選對了茶,卻又因為找錯了茶罐,讓易感雜味的茶嚐起來「不是滋味」!
超過半世紀高齡「宋聘號」普洱茶,是茶迷心中的夢幻逸品,也曾在拍賣場創下天價紀錄。在眾普洱茶迷追相吹捧的時候,池宗憲曾經將茶裝入清代錫罐中,帶著她與紐西蘭茶友相會,一同尋找Rodorola的毛利人聖泉。
一甲子老茶滋味如何?深邃閃透琥珀湯色作為引人入勝的視覺焦點,叫味蕾在水波無痕生波瀾情緒,驚覺入口喝無茶的平淡。眼前出現的是剛剛取水附近的蒼松老樹,她的身影帶著一種彌堅的躍升之氣,撫平了旅人的疲乏,口中的老普洱讓心平靜了下來。
竟是深藏不露的禪定修持:不動聲色,茶氣行運,大小周天,盪氣迴腸!普洱茶潛藏山林精蘊,歲月累進,藏妙得道,當中同陳年茶巧見紐西蘭原住民心中聖泉,是甘霖法露,心中想著一首詩說的:「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
藏茶之妙,在品茶之精。池宗憲的經驗是:60多歲的「宋聘號」看來質精價昂;30年前擁有她,此後每三年取出品一次,並觀察她藏放時的心路歷程,也會品用她每一次帶來的味蕾驚喜!紐西蘭的聖泉之外,帶她去北京香山玉泉相會,這回竟有全然不同的綠色風華!
池宗憲說,老普洱茶的綠華滋味,是陳年的新鮮。藏茶,不當止於看到茶價與名氣的提升,而是要讓好茶陪伴,讓味蕾在清賞中留下冷然的愜意!

藏茶,除了普洱茶以外,因茶種與發酵的特異,不同茶種皆有特定的藏放條件。花了30年的時間藏茶,觀看著茶裡的乾坤:生於雲南茶區的普洱茶,自然在天賦的持續性發酵中越陳越香;同樣青茶的中度發酵加上焙火的內功,可是足以藏放,不快不慢,貼著適切溫度環境,過著與世無爭,而自信他的神氣。焙火拉著單寧,由火氣燥味轉為婉約與溫馴的特質。甚至一般人認為綠茶不可藏放,池宗憲也用西湖獅峰龍井刻意藏放20年後,還能品出一片西湖的水天一色。
用心藏茶,慎選茶罐,茶會綻現風韻。那是陳茶的光輝,更是藏茶溫柔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