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雅興

一樣壺兩岸情的憧憬

【茶人詹台北報導】2010年1月號《ART COLLECTION+DESIGN 藝術收藏+設計》刊載〈宜興壺火紅拍場—一樣壺兩岸情的憧憬〉,直擊宜興壺拍賣最新現場!

作者池宗憲分析,古壺難辨,尤以朱泥壺為最。凡壺身現紅色泥胎,就被列入朱泥之列;事實上,在紅色泥胎的背後大有學問:何者為真正朱泥?何者為化學原料所製?

更甚者,近年來想到日本挖寶的人,常常被捲入朱泥漩渦而不自知。日本收藏界凡將紅色胎土者全叫「朱泥」。

事實上,真正的朱泥材質有特殊的雙球性結構,發茶性奇佳,具有高度延展性。朱泥壺自清以降就被尊為品茗至寶,是品茗者的夢幻逸品。

現代台灣朱泥壺收藏經驗歷史領先中國,這種流行於閩南潮汕一帶的小罐,兼具賞翫與實用之功。在北京的拍賣中,朱泥壺成交行情:「清嘉慶朱泥小品壺」拍出2萬160元人民幣。清晚期「雍正二年款君德式朱泥壺」拍出2萬160元人民幣。由此探析,兩岸對朱泥壺的喜愛各有千秋,也透露出朱泥壺仍處合理行情。

朱泥壺在台灣收藏者眾,但仿品特多,非專家難辨真偽。近年來更出現挾「東瀛朱泥壺」以自重,認為從日本購回的朱泥壺必屬佳作,卻分不清朱泥與紅泥之差異。由於朱泥與紅泥難分,拍賣時常遭質疑。

這次拍賣中,清早期「朱泥貼花五瓣蓮花壺」、清晚期「龍印梨皮朱泥壺」流標。三把朱泥壺流標所透露的訊息,是有所爭議?

直觀收藏,顯著反映出一般人對壺的認知,是以價格和名氣為核心,普遍缺少對壺形制、圖像、與視覺的內在美探索,更遑論和胎土、釉藥的互動。

從這個意義上說,用高價擁有名家壺或古壺,多是滿足單純的收藏慾望。同時,也許下壺在市場的價值未來性。但,懂得如何辨識壺與茶的對應,才是藏壺意義所在。

Related Articles

Check Also
Close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