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茶葉

打開時空膠囊 臺茶vs洋桶壺的百年邂逅

你喝過100年的老茶?或許你喝過,會覺得自己很幸運,或許你沒有喝過;卻也不用太羨慕,因為很多人自稱喝過百年老茶,買到百年陳茶,但如何證明這茶有100年歲月?

賣家信誓旦旦表明陳茶時間足老,交待來源或從老甕挖出,或用一張殘破棉紙包裝稱是號字級百年茶餅?更有些說是老厝拆屋時在屋簷或地下發現?來源號稱是百年老茶果真?如何證實茶的年齡,明確的身分出處,才足以令人信服!

茶的包裝原封不動是百分百的身分佐證,一件產自臺灣的原裝盒茶,可推演出一場歷史盛宴。曾是全世界最好的Formosa Oolong Tea,曾被洋行、茶商包裝運往世界各地行銷,而今留下的茶裝看起來不起眼,卻穿滿了裝載臺茶輝煌的歷史,Formosa Oolong Tea自1866年臺灣淡水開港到日治時代,成為臺灣重要的外貿物資,茶裝是時空膠囊,尋覓真實臺灣老茶身影在這件茶裝有著沉澱的甘醇。

茶裝圖樣以一隻急奔的金牛為主,並標示了「EXTRA SPECIAL FORMOSA OOLONG」,顯示出茶葉是經過精挑特選等級。茶裝的另一面則以中國書法中的顏體寫出「烏龍」兩字。中西文案並存的標示法,標榜茶是正宗來自台灣,也告知了茶裝在當時品用的珍稀性,如同茶裝畫了金色奔牛圖樣,是一種黃金般永不褪色的光芒,彰顯著Formosa Oolong Tea就是茶的金字招牌,更是暢銷國際的熱門商品。

這件茶裝正寫著洋行將臺茶外銷的史實見證,更是有力說明這是百年老茶無誤。洋行的茶葉外銷,在包裝上有其講究,繪製精美的茶箱流存,成為歐洲品茗歷史的光環。此時的茶裝,外包裝紙上以專業畫師畫出以花卉為主的圖案,手工精繪的茶裝引起了消費目光,直接帶動茶葉的價值。而今,這些精繪茶裝經時光焠鍊,而成為博物館的典藏,更引動洋行打通臺茶行銷通路的憶往。

洋行對茶的分級分類脈絡清楚,並自組成為一套產銷系統,其間產銷茶葉的組織,加上有如今日銀行的貸款活動,叫「媽振館」(「Merchant」譯音)是提供茶業經營者資金貸款的活泉。洋行由此能以更大的資本作為後盾,在茶區進行茶葉收購原料,這是計畫性地買進茶原料模式,係為洋行運作模式,由此取得茶量的相對優勢。當時外銷烏龍茶的洋行被稱為「番庄」。媽振館、番庄是台灣接軌國際金融的啓蒙,是研究台茶經貿活動中的焦點。

洋行勇於突破,貼近市場,使台茶在全世界熱賣;同時,中國門戶開放之後,茶買賣也在洋行穿針引線中活絡起來。

穿越史實,面對茶裝,訴說百年非想像,臺灣愛品老茶的愛茗者,愛聽老茶故事,得要有史實奠基,才不致喝盡了諸多新編「百年老茶」,而面前這件百年茶裝從外包裝、字型、文字內容的考證外,裡面還留下茶葉令人動容。

從手上慢慢打開茶裝,手繪包裝紙裡面是馬口鐵,一磅包裝盒說明了19世紀臺茶外銷的規格,包裝紙一面繪花卉,一面繪臺灣農村景象,勾勒臺灣情境,刻劃原產地臺灣的風土,臺灣茶的尊崇透過西方洋行走向世界,而今茶在,茶裝吐露百年茶的甘醇。

當打開茶裝蓋子,陳放百年的茶葉閃著幽幽銀光,嗅聞下有強烈木質味,驚喜的是完全沒有變質,茶湯晶瑩透亮呈現金黃底色,陳放讓茶湯更為輕透,入口初無味,一到喉頭生津湧現,叫人全身安穩,茶氣頓衝上腦門,從眉心開始有股熱氣發散,喝完滿臉通紅,如此氣脈循環足以顯示茶的純淨,歷經歲月淬鍊深具底蘊。

打開百年茶,說明百年茶不是用喊、用說的,而是要有實物佐證。為了與之搭配,啟用一把百年茶壺─洋桶壺泡飲,洋桶壺曾經是中國宜興壺外銷的主要形制,使用的洋桶落「貢局」款段泥,保持原樣並未二次水磨,其流部、紐部、口沿部、肩部及腳圈都以銅片包裹裝飾,銅光澤如金,屬於高級黃銅所製,係水磨壺中特別款式,是清末泰國皇室向中國訂製。

洋桶壺在製壺歷史裡引領風騷,形式上有獨紐洋桶壺、牛蓋洋桶及平蓋洋桶三款,壺型都有其歷史傳承,經後人加以改良發揚。許多製壺大師也都以洋桶壺做為自己壺藝的考驗,例如著名的製壺大師顧景舟就曾製作過幾把洋桶壺,是拍賣場上令人矚目的焦點。

洋桶在製壺歷史長河中,人才輩出壺器經拍賣行情看見實力。

  1. 顧景舟牛蓋洋桶壺在江蘇和信, 2011年首場藝術品秋季拍賣會成交價為人民幣3,360,000 元。顧景舟由於曾跟有「洋桶王」之稱的儲銘學壺,所以洋桶壺成了他早年做得最多的造型。在抗日戰爭後期,1944年顧景舟從上海回到家鄉宜興後生活艱難,開始以接受別人定製「洋桶壺」為生計,前後做過多件「洋桶壺」。因此「洋桶壺」也是顧景舟心得最為豐富的一種壺型。同為顧景舟的得意之作。
  2. 另一把顧景舟牛蓋洋桶壺在北京匡時 2015春季拍賣會中,以人民幣1,150,000 元成交。此作的牛蓋洋桶古樸大方,典雅素淡,線面挺刮,肩線、口線、腳線均稱濕潤,口蓋嚴密無隙,流圓渾有勢,飽滿得體。壺身刻繪刀法清麗,更顯氣韻。顧景舟器如何鑑真,在他手跡中可循線索。

洋桶壺因名家而貴,除顧景舟,有名的製壺大家像何道洪、汪寅春、徐漢棠、俞國良等名家,先後以洋桶壺做為彰顯自身高超手藝的表現,更獲市場認同追價。

所用的這把洋桶壺遇熱後,米黃的段泥色澤轉為金黃,撫觸時因傳導性快極為滑潤,茶入壺內注水半筒分湯5杯,經過5次泡飲後茶湯趨淡;茶葉只用了5克,百年茶經過這把壺的解析,茶葉滑潤,纖維柔嫩,足以顯見當時茶質的精細,經過百年陳放越泡茶底仍見青春鮮活。

紫砂上層粉砂質沉積岩,主要有石英、黏土、雲母及赤鐵礦,燒結後原始團粒、黏土發生收縮形成孔隙,最後燒結仍保有氣孔,即雙重氣孔,具有保溫轉化茶單寧功效;段泥壺在清宮舊藏中,佔有三分之一,體現其胎土優勢。這把「貢局」款洋桶壺起源《陽羨茗壺系》中收林古度與俞彥為《陶寶肖像歌》做的七言詩所引起:「荊溪陶正司陶復」、「陽羨貢局,已創於明代」,彷若王室尊崇地位,當然貢局在明代並未真,倒是「貢局」自此被沿用。

如同貢局受愛壺者推崇,亦若愛茗者常以喝過百年老茶做為一種夢幻標誌?值得推敲的是:所謂百年老茶如何證明其身分?試以Formosa Oolong Tea當年外銷的一磅茶裝裡的臺灣烏龍,配百年歲月的洋桶壺,百年茶與百年壺的邂逅,帶來寬廣品茗知味,如是打開時空膠囊,對於沒有喝過的人,或者是喝過百年老茶的人,又帶來何種辨真偽的啟發?

收錄於【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5月 #152】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