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好滋味─茶器四寶撿寶
【圖/文 池宗憲】功夫茶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要有「功夫」(閩南語),指的是時間與技巧,喝茶要有悠閒時間才能慢慢沏茶,另外也指泡茶的方法,許多人學喝茶,就是學如何泡茶。泡好茶,必須懂茶識器,才能夠練就一身功夫。第二個是指中國潮汕一帶傳承百年的喝茶方式,清俞蛟《潮嘉風月記》是功夫茶最早的文字記錄,是功夫茶的命名依據,同時也發現功夫茶需具備很多器物,現代人透過茶擔子見證歷史。
自清代開始出現了福州的脫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編茶具,海南的椰子、貝殼等茶具,令人矚目的是組合茶具:清代民間的「茶擔子」,如揚州的「茶擔子」又叫「遊山具」,擔子兩頭各有一個上中下三層的木框子,每逢擔子一出,引來爭相吃茶的人群。
茶擔集合茶器,將品茗用器焦點集中,通過一件磚胎的茶擔,再度找回清末閩南品茗活動的光彩,透過這一件盛放茶器的磚胎茶擔所留下來的搭配茶器四寶:生火用具紅泥爐、煮水用具玉書碨、泡茶用具朱泥壺以及品茗用具若琛杯,足以勾勒出潮汕功夫茶的樣態。
四寶中以青花瓷杯最耀眼,其中若琛杯薄胎杯易掛香!以清康熙落「若琛珍藏」底款的杯器被尊為至上,「若琛」杯薄如雞蛋殼,在光線下閃透無限魅力,可由杯底透光看到,可見胎薄之功。今人慣稱薄胎杯為「蛋殼杯」,最早這種做法的製品始於明代德化白瓷杯,此後從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到晚清一直至今都有人製作。「若琛珍藏」與宜興壺中的「惠孟臣」、「孟臣」均是托款,惟那件是原著正是公案無從考證,青花瓷功夫茶裡「若琛杯」最具代表。
功夫茶所用的壺,朱泥最為出名。宜興的朱泥壺外出自潮汕一帶以當地的土質特別是楓溪、風塘、浮洋、龍湖一帶的泥料製成,手拉胚成型的朱泥壺器。同樣受人矚目。清中以前,這一類的壺製品往往以「孟臣」或「逸公」為名。1847年吳英武在楓溪成立的「源興號」,並用「源興炳發」、「萼圃」、「萼圃督造」、「源興炳記」的款識制壺廣受歡迎,潮汕壺在臺灣一般又稱「南罐」。
現代功夫茶加入「茶海」,將泡好的茶全都到入其中後分茶,茶湯泡好倒進茶海,不用點茶扣水,不用調節茶湯濃薄!如是倒進茶海少了功夫,多了方便。 功夫茶要學會茶器的用法,如茶壺扣水,巡杯分茶,茶湯不會漏到杯外…這些如何使用茶器得靠練習,另外功夫茶四寶挑選,下列四個角度思考:
- 新的好?還是老器好?無論是壺或杯,過去以柴窯燒製、天然釉及胎土為元素,對茶的表現貼近自然;現代所做的茶銚或杯,以電窯燒成,佈滿火氣。當然有人強調遵古法製作,選購時應慎之,最好能夠比較再購買。
- 功夫茶用壺,汕頭壺一直未被藏家青睞,原因是以手拉胚製作,壺形原創性較高,同時在養壺過程中,因胎土較鬆,不易像宜興壺一樣易生光澤,職是之故,若遇見焙火或酸氣較多的茶,汕頭壺可以達到過濾效果,但對於喜歡原汁原味愛好者,選用朱泥壺可以讓茶湯跟香氣表現淋漓盡致。
- 有關杯子,茶杯在許多品茗人手上數十到數百個稀鬆平常,重質不重量才是重點;但現在很多人買杯子都是看名氣,哪個名窯或是陶藝家所做,但掌握重點只有喝香氣,陶杯有吸附力,喝醇味瓷器更能直接表達出茶質優劣。以此為度,陶杯或瓷杯優劣自可分辨。以賞析角度,陶杯有樸拙趣味,瓷杯各有精緻,不同鑑賞角度,憑個人所需。
- 功夫茶四寶,玉書碨用炭爐來燒,現代人以為很難為之,但燒炭若宜慎之,注意安全性,在戶外或通風空間,泥爐炭燒出的水有其細膩之處,才之其妙也。
功夫茶好滋味,從慎選茶器中得寶,得對杯子形制、材質及胎土下功夫。使用泥爐玉書碨外,泡茶用汕頭壺?宜興壺?或是其他陶藝家的壺?都得明辨才能選出佳器。
功夫茶好滋味,選四寶你也可以!
◎收錄於【藝術收藏+設計2020年10月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