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

百萬身價!能治百病?清宮百年茶膏再現江湖

茶膏是近年來喝茶的新寵,在拍賣場上,茶膏小小的一塊看起來不起眼,漆黑的樣貌,怎麼會有如此高的身價?茶膏本是宮廷專用由雲南普洱精煉,具有文物身價,加上名人加持,更顯不凡(見表)。

拍賣日期拍賣公司拍賣品項數量尺寸成交價(NTD)
2023-11-14中鴻信清乾隆 御製茶膏1直徑14.7cm5,163,500
2023-11-14中鴻信清乾隆 御製百龍茶膏119.4×9.6cm5,163,500
2010-05-30北京榮寶清代貢品 普洱茶膏28105.6克4,525,920
2023-11-14中鴻信清乾隆 御製藥膳茶膏87.4×7.4cm3,201,370
2023-11-14中鴻信清乾隆 御製藥膳茶膏1 7.4×7.4cm3,098,100

拍品強調是清宮舊藏,果然身價不凡,然百萬茶膏有何魅力?喝起來滋味如何?

1974年,書法家王壯為(1909-1998)撰文憶及他曾在當時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1899-1980)家裡喝過,他說茶湯色如血魄,味道醇遠,既為宮中之物,莊嚴手上怎麼會有?莊嚴兒媳陳夏生(1939-)回憶公公取得經緯:莊嚴從北大畢業後進入(北京)故宮服務,當時因為政府財政拮据,故宮就出售了倉庫所存的一些皮貨、藥材、茶等,他因時機買了茶膏。

作家魯迅(1881-1936)手上亦有茶膏,2004年在廣州舉辦魯迅和許廣平珍藏清宮普洱茶拍賣,當時茶膏共計39塊,委託人魯迅之子周海嬰(1929-2011),但因周海嬰身體因素未攜帶拍品出席,主辦單位臨時改其中一塊用於評鑒的茶膏進行拍賣,約3克重的茶膏以人民幣8000元起拍,以1.2萬元人民幣成交,自此茶膏從被埋沒的歷史再現!

當時故宮並沒有把宮廷用的茶葉當作文物。我曾在北京拜訪王世襄(1914-2009),他親口告訴我:當時他任職故宮,買了清宮舊藏龍井。名人活見證宮廷普洱,茶膏是百年老茶。

莊嚴的兒子名攝影家莊靈(1938-),讓我親眼目睹莊嚴留存下來的普洱茶膏。茶膏放藏深色硬盒,有一張黃綾包裝,上面寫著「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溫湯發散出汗卽愈,口破喉嚨受熱疼痛用五分噙口過夜卽愈,受暑擦破皮血者搽研敷之卽愈」,說明將茶膏說得十分神奇。

眼前茶膏方形的餅狀,厚不到2分,大約1寸,上面有花紋,中間寫「壽」,四面蝙蝠環繞,陳化紋樣不太能清楚辨認,比對北京故宮所留下來的茶膏才能看到茶膏樣貌。

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故宮博物院現存的清代普洱茶膏文物共有兩種:一種是每盒有3層,每層7行,每行4個,每盒共計84塊,這是較小的一種;另一種每盒有4層,每層6行,每行6個,每盒共計144塊。盒有所大小區別,但普洱茶膏大小一樣,造型上呈四方倭角形,上表面中心為團壽字,四角隅以蝙蝠紋裝飾,圖案佈局疏密均勻,花紋規整,紋樣呈陽文。

普洱茶膏在包裝講究,長方形紙盒,外包明黃色緞子,盒蓋正面印有紅色正龍紋,盒內茶膏上下疊落排列,以雲南當地所產的竹為材質,加工成長方條,每層茶膏做間隔,用於防潮加固,以長條從縱向做間隔,以防止茶膏相互碰撞。茶膏上面附黃綾說明書,蓋上盒蓋;黃綾說明書內容是從《本草綱目拾遺》摘抄下來的,兩個版本內容基本相同,第一句有「延年益壽」和「能治百病」的區別。

雍正七年(1729)開始進貢普洱茶直到清末,茶品沒發生大的變化,即「普洱大茶、普洱茶、普洱小茶、普洱女茶、普洱芽茶、普洱蕊茶、普洱蕊珠茶和普洱茶膏」,進貢的茶葉品類是這八種,目前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普洱茶文物一百多件,有團茶、茶餅、茶膏等,宮廷普洱提實物依據。

清代阮福(1801-1875)《普洱茶記》記載:「福又檢貢茶案冊,知每年進貢之茶,例於布政司庫銅息項下動支銀一千兩,由思茅廳領去轉發採辦,並置辦收茶錫瓶、緞匣、木箱等費。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鮮茶時,須以三四斤鮮茶方能折成一斤乾茶。每年備貢者,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領銀承辦。」其中茶膏裝在「匣」中,當時清宮喝普洱是專款專用,在當地製好以後才轉送到宮廷裡面,當時規定:所買的茶採完的嫩芽作為貢茶之後,才能夠民間買賣。因此,普洱貢茶講究「五選八棄」,就保證了茶葉的品質。

清宮進貢茶膏的記錄,乾隆十三年(1757)七月十三日,貴州巡撫定長進貢為例來看,其貢品有「普洱大茶一百圓,普洱女茶一千圓,普洱蕊珠茶二千圓,普洱茶膏一百匣。」

乾隆二十四年(1759)閏六月十九日,雲貴總督愛必達進貢,其貢品單有「(交茶房)普洱茶膏一百匣」,這一百匣就是現在所見的包裝,進貢包裝講究也很實用。

從現存普洱茶膏,內部以竹片分割,竹片是雲南地方保存普洱茶膏時專用做法,不僅有利保存,長途運輸中可保持普洱茶膏的完整性,外傳有御茶房熬製茶膏,傳世包裝打臉了這種說法。

清宮奏銷檔紀錄:乾隆五十七年(1792)到光緒十一年(1885),近一百年裡的貢茶探見皇宮威權大小,以雲貴總督所進貢的普洱茶膏而言,乾隆朝進貢一百匣,到了光緒十一年剩五十匣。

茶膏的製法頗特別,100斤茶葉約可熬茶膏20到25斤,不添加其他東西,完全由茶葉熬煮。將茶葉煎熬出汁後,再放進布袋中壓榨過濾,然後由大鍋換中鍋,中鍋再換小鍋,一直濃縮到最後收膏,收到茶膏不老不嫩,拉膏起來不會斷、不黏手,再放進模子,技術不好就會燒焦,走味,這種在高溫進行所提煉的茶膏,讓茶方便飲用,就如同現在的即溶茶?

清宮用茶膏作為宮中飲品,應是喝新鮮當季,如今藏放百年後來品頭論足?吻合可喝的古董說法!再由拍賣行情高漲更引發瘋茶膏熱潮,現今茶膏製法推陳出新:如噴霧乾燥、低溫萃取細胞破壁等,價格跟著水漲創高!

取百年茶膏和百年同慶、敬昌、龍馬同慶等號字級的相比滋味如何?我的品飲經驗,茶葉陳化的韻,煉熬茶膏更豐潤有味,茶膏堆砌宮廷名人光環,添加神奇功能,今人高價買新製茶膏,是歷史情懷?還是茶甘醇真味?

◎收錄於【藝術收藏+設計2025年3月 #210】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