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詹台北報導】買茶需要用非常專業的知識來判斷嗎?把這個問題留給專家,一般消費者買茶,有幾個最基本的常識就可以「茶顏」觀色買好茶。
如何「茶顏」觀色?以烏龍茶為例,當季的烏龍茶,產地海拔1000公尺以上作成輕發酵,茶乾顏色較翠綠;中低海拔的茶乾顏色則較深綠。從茶的顏色也可以看出焙火的輕重。
輕焙火茶,茶乾的顏色呈現淡褐色光澤;焙火重,則茶乾顏色趨炭黑色。掌握了顏色的要素,就看到一份茶葉商品目錄上的茶乾顏色,就可以看出端倪。
舉例來說,型錄上寫著「陳年烏龍茶」,茶乾拍起來墨黑發亮,表示此茶應該是才剛焙過。這樣的型錄就透露了茶商的「馬腳」,表示這茶不到位。
陳年烏龍茶既是「陳年」,茶經過歲月的陳放,半球狀的茶外觀也會也所改變,球狀逐漸鬆散,就不能夠與剛做出來的茶葉一樣緊實飽滿;顏色上也不會油光。
陳年的茶產生後發酵,茶的顏色就暗淡一些,這是消費者可以從型錄上找到茶商的專業度。由於茶葉市場走入了包裝的時代,消費者買茶時,首要之務是看型錄。那麼,懂得「茶顏」觀色,買茶有基本保障。
茶型錄上的文字記錄,也可以看出茶商的專業是否到位。例如,茶名寫著「武夷紅茶」,照片卻是雲南的紅茶。武夷山正山小種,用的是桐木村的松木燻製而成,而型錄上所呈現出的紅茶,不但顏色不對,連條索狀也不對,那麼消費者就可以一眼看穿。
要是茶商沒有印出型錄,那麼在選購時,都會有一杯試飲的茶湯。那麼,消費者可以從這杯茶湯來看出茶的優劣。
從茶湯的顏色來判斷。以臺灣最流行的烏龍茶為例,泡出來的湯色,以金黃為主色。行家看茶湯色就知道製茶製得好不好:金黃色中出現了不透明,出現了隱晦灰黃色調,那就表示茶在揉捻時,茶葉本身的「苦水」沒有完全抽離!
如何好色而知味?建議品飲一些高山茶或比賽茶時,凡湯色金黃,是老凍頂茶重喉韻的製法;要是泡出的茶湯湯色黃中帶青,必是重花香的製法。
從茶湯色的透明清晰度,就可以知道茶農製茶有沒有下功夫!
按茶色分成的六大茶類更受到產區、製法、焙火、儲放後發酵等多元因素,而使茶湯呈現不同的色相。而正色的明亮茶湯,就是好茶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