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雅興

茶器鑑定的多重立場

【茶人詹台北報導】《藝術收藏+設計》6月號刊載池宗憲撰寫的〈去偽存真 多重立場〉,文中提及茶器文物的鑑定與品茗的時空交錯,必須是互相連結,同時有其歷史考證的必然性。然而,在許多文物專家的口中,器物的真實性與當時的使用性,卻是無法連結。唐宋品茗與今日的品茗,存在著時代的差異,文物的鑑定不應該表裡不一,產生多重立場的解讀。

標榜「去偽成真」的電視節目,推出「茶具」主題單元:節目一開始,以一件宋代吉州窯木葉黑釉茶盞,加上元代漆器茶托,作為出場的序言,並由節目邀來的知名鑑賞家親臨現場,就由此進入宋代品茗的文化氛圍。這位鑑賞家用力糾正同在台上的藏寶人,叫他稱此器是「盞」不能叫成「缽」,如此當頭棒喝,儼然深入了解唐宋品茗之道;但自己卻又接著說:「唐宋品茗時的茶湯是『熬』出來的外行話。」
事實上,唐代烹茶大體有兩種方式:一是陸羽《茶經》所述「煮茶法」,又稱「煎茶法」,即一鍋煮。二是《十六湯品》所講的「庵茶法」,又稱「點茶法」。但絕沒有「熬」茶的品法!

池宗憲表示,唐代品茗有章法也有程序,而關鍵在於當時喝的茶是蒸青綠茶,而要保持綠茶的鮮美絕不可熬;到了宋代也沒有將茶熬成湯的事實。

宋代喫茶法中用的也是蒸青綠茶,能夠讓蒸青綠茶發揮對比效果的是:使用黑釉茶盞。那也是宋代採擊拂擊打出茶湯花的白沫,好與黑釉茶盞襯色,要是茶用熬的,放進黑釉盞中便什麼都看不到了。

手持宋代的茶盞,擊拂出一碗抹茶,這時才發現原來蒸青綠茶淡雅中竟有令人驚艷的濃稠。宋代喫茶茶席中在擊拂過程領略了茶盞與竹筅必須用心體會,才能讓茶盞、竹筅與茶末相互激賞,達成曼妙湯花得真味。

池宗憲強調,唐代、宋代品茗是「煮茶法」或「點茶法」,並不會「熬」!品茗方法早見經典茶史,鑑賞家若是不了解基本常識又如何論斷茶器功能?又為何透過電視媒體的教化功能來誤導閱聽人?

傳播理論中的「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就是對大多數閱聽人而言,強勢的傳播訊息出現,不明究竟的閱聽人會沉默也會受到影響。而電視上的收藏性節目常搬出大量的文史資料,這是一般人較不常接觸的訊息,其間節目內容出現置換的錯誤,導致誤導沉默的閱聽人,落入錯誤訊息的陷阱而不自知…。

電視節目中引用宋徽宗寫《大觀茶論》來說明宋人的喫茶風貌,畫面用的是〈十八學士圖〉及〈攆茶圖〉做背景,旁白說的是王安石喝茶的逸事,電視畫面突然出現的是明清以後才有的「蓋杯」,甚至是現代茶藝館才用的「茶則」…這些錯置時空的畫面,直接表露了節目傳遞訊息的矛盾與衝突。

電視收藏節目可以很容易讓人由畫面吸收訊息,解構文物專業的意義,並細緻透過節目內容形成的延異,來表現一種「潛結構」的開放。

池宗憲表示,節目內容讓鑑賞家和藏寶人的對話,聽起來有所衝突,有鑑賞權威的論述,加上針對藏品主題的鑑定,透過表面集合了鑑賞、藏寶、觀眾三方交錯討論投票,而使節目令人深信不疑是「去偽存真」的演出,壓軸好戲是以激烈手法去破壞所謂「偽」藏品的戲劇效果!

然而,這種高舉收藏的「去偽存真」只是一種「共性」,而非絕對性的論調,正由兩岸電視傳播媒體對「收藏」的「模糊」(Fuzzy)中產生扭曲真偽的立場?其實,收藏真偽沒有「共性」,只有絕對「真」與「偽」。

電視節目中的專家設定散播模糊的訊息,手法是以真實的考古資料作為旁白,加上鑑賞家的襯托,將鏡頭前的藏品真偽認知腐蝕,錯亂了真偽的立場,卻可大張旗鼓,於是這種濫用資訊的霸權宰制,將閱聽人置換於真偽難辨的紛亂中,甚至硬將「偽」說成「真」的消息才令人憂心。

如何當一個能撥雲見日、明心見性的茶器收藏家?池宗憲提出建議:

  • 首先要建立「玩物養志」的價值觀。藝術文物的寶山在於知識,若不由此出發,成天只看拍賣價格和指數,易因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而誤判真偽。
  • 若只想買文物增值,以為必定越陳越香,卻連基本自己具備資訊守門人(Gate keeper)的功課都不做,摸不清電視上的鑑定「大法官」原來是「鑑賞家」加「賣家」的多重立場,「偽」成「真」只在電視節目中成立,藏品離開這預設立場編織的氛圍後,最後得接受真偽檢驗的事實。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