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雅興黑茶

米其林遇上青花盞

【茶人詹台北報導】元青花帶托小盞,今人用來品普洱茶,會有什麼樣的驚喜?即將在28日下午登場的《池宗憲的普洱米其林》新書發表會中,將會帶來一次米其林與歷史名器的相遇,更引動茶香在杯中的竄動與魅力。相同的茶,用不同的杯子,會有什麼樣的奧妙?即將在新書發表會中揭密。

1970年10月在北京發現的一件元代帶托小盞,可看出當時元代所使用茶器沿襲了宋代喫茶的風格 ,該盞現藏於北京首都博物館。盞撇口,小圈足,出土時口沿處已破損,後經修補。托足較高,外撇,托盤外繪蓮瓣紋,高足外繪焦葉紋,盞口沿繪卷草紋,足底繪有纏枝牡丹。帶托小盞有共同紋飾:在盞的外腹與托盤都畫著纏枝菊花,花心都畫成斜網格狀。這是表現出元代所繪的菊花紋飾風格。

從元青花帶托小盞所繪的紋飾中,可看出藉著茶器所牽引出品茗的歡愉經驗。品茗文化正是透過入口的第一口茶湯延伸出來的,因此在欣賞元青花帶托小盞時,可知元代品茗正處於一個交替的階段。帶托小盞反映了元代承上起下 ,互為輝映的時代。

元青花帶托小盞釉色明亮,帶有鴨蛋殼般的青色,可襯托出茶湯的色度與明亮。從盞面直接往下看盞底,可見茶葉與青花圖案相互輝映,形成一種視覺享受。盞型敞口,可以欣賞茶湯色澤,以及茶芽所舒展出的容貌,同時又利於雙指扣盞缺口,品茶時以此盞嘗得到新鮮優雅。

托起元青花帶托小盞,優雅地品一口茶,彷若透過曼妙茶湯,看到元代這個游牧民族在統治中國91年期間所受到茶文化的薰陶。

至元16年(1279),乎必烈命其子留駐武夷置焙局,這也開啟了元代御茶園的設置。御茶園的設置,使武夷山的茶產量與品質雙雙提高。《閩小記》記載:至元設場於武夷,並與北苑並稱。這也說明了崇安的武夷貢茶已與建安的北苑貢茶齊名。御茶園為朝廷服務,往昔是天子專用就連茶葉採摘都充滿戲劇張力。

今日,福建省武夷山可見元代御茶園的遺址。《閩小記》載:「御茶園在武夷第四曲,喊山台、通仙井均在園畔。前朝著令,每歲驚蟄日,有司為文致祭。祭畢,鳴金擊鼓,台上揚聲同喊曰:『茶發芽』。聲勢浩大,頗為壯觀。」將採茶時代回轉到元代,在驚蟄日的「茶發芽」宏亮聲中,浩大採茶人馬進行採茶是何等壯觀!

今天的「御茶園」現址有武夷岩茶研究所,專門進行對武夷茶的採摘和種植等研究工作。所的內部留有木造建築供作烘焙、揀枝用。「御茶園」入口處設有紀念碑,記錄了元代御茶園的盛事。站在元代留至今的「通仙井」前,看著已經乾涸的井圈,雖不見水卻也存在著遙想元代品茗的點點滴滴…。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