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人詹台北報導】故宮文物研習營今日下午邀請池宗憲(Teaparker)以「茶席.曼荼羅」為題專題演講。池宗憲指出,「茶席.曼荼羅」是可以很生活化的,將美學經驗藉著茶席的呈現表現出一個人的品味,並可藉此自娛娛人。
演講同時,有品茶士楊思極、吳麗英以及林麗琴,分別詮釋宋代茶席、明代茶席以及現代茶席,現場來賓紛紛表示感受到「茶席.曼荼羅」帶來的品茗精神娛樂,以及品味的昇華。現場聽眾並領略了「Mandala of tea」,嘗試進行手繪習作。
品茶士楊思極以一件北宋建陽窯黑釉茶盞、現代的竹筅,經擊拂後所引發的「浮花泛綠亂於盞」的美感帶來品茗的歡愉。一件刻有「供御」的黑釉殘片,引起了今人與千年前茶器的相會。品茶士吳麗英以明青花壺泡飲來自杭州獅峰龍井茶,當茶湯注入青花杯所引動的色香味令人驚喜,啓動了最細緻的味蕾,帶來青花瓷與茶湯的共舞。
品茶士林麗琴則以銀壺泡出東方美人的濃情蜜香及果香,引起前排聽眾的驚歎!她用紫色與黑色的色系,勾勒出現代流行色系引動的時髦,並鑲嵌了水晶耀眼的閃爍。
池宗憲認為,無論從宋、明、或是現代茶席,所帶來的審美趣味,除了是茶席的外觀表現之外,她是一種裝置藝術的體現,同時可以藉由茶器的每一件器物形制、燒結、釉藥去了解茶器之美。



他認為,今人玩茶器卻停留在一種增值性的思維。名家壺的出現,讓許多以壺器當作賞玩、收藏且增值的春秋大夢,硬將收藏賞玩淪為一種流通經濟的貨品,買壺不知惜之用之,茶器失去原來的氣韻與生動。
茶席上的選用器具有顏色、溫度、質感與深度,蘊含著茶人的一種精神存在─就代表茶人。若茶人選用的器表是器表亮光的釉藥,或是選擇自然灰釉質樸的器表,茶人內在深邃的光澤是一種異質的存在,象徵著茶人不同的心境與詮釋,在每次擺設茶席時彰顯引領和賓客對話與強烈誘惑賓客的心。
精心佈置的茶席所散耀出來的光是熱情的,更見茶席精彩搭建光的空間;有趣的是茶席擺設不得宜又可將她解體,讓茶席再次回到原點,等待著將茶器組合成另一種不同的境界。


茶席的經營位置就是一種「佈局」,如中國書畫中顧愷之所言「置陳布勢」,佈置茶席如寫文章在內容結構上有綱領,一種章法,意指茶席表達主題而進行的茶席結構的探求。
易言之,即是一種構圖,一種在有限範圍內擺置出一個瞬間的視覺形象,這種因工作忙裡偷閒時,更應俱足如此體現,先經過構思確定茶器如何安排,茶人與茶器,茶客與茶器如何安排,這些必須加以「經營」;換言之,再工作時擺茶席,具體充分表現茶人如何在立意結構中深耕茶席所用器物的「經營位置」。
用一把壺的泡法,係現代人茶席中最常見的用器,當走入歷史上溯唐、宋精緻品茗精神,或是華麗典雅,或是沉斂有味,以致元、明、清各朝代因製茶法代引出來茶器的改動的品茗差異性,都不外講求品茗時代來的精神娛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