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訊】
除了藏茶禁忌之外,積極解構茶的物理性特質,由茶葉的容積重量到茶葉表面積,進而到清晰掌握到茶葉導熱率與含水量的關係,以科學藏茶模式才有「藏茶生金」的可能。但如果只是藏,卻不懂得質「真」,麻煩更大。如何揭開假陳茶的面具?應從藏期、品質與歷史脈絡加以檢視。
除了藏茶禁忌之外,積極解構茶的物理性特質,由茶葉的容積重量到茶葉表面積,進而到清晰掌握到茶葉導熱率與含水量的關係,以科學藏茶模式才有「藏茶生金」的可能。但如果只是藏,卻不懂得質「真」,麻煩更大。如何揭開假陳茶的面具?應從藏期、品質與歷史脈絡加以檢視。
一、如何判斷藏期?陳年茶的爭議是「茶的年齡」,自己收藏的茶葉與購買現成陳年茶大不同。要是茶葉由當季自己收藏開始,只要註明收藏時間,此後藏茶時間易於掌握。若是從市場上購買的陳年茶,該如何斷定藏期的時間點呢?首先是「外型」,無論是條型、球狀或餅狀,陳年以後的發酵作用都會使茶的顏色改變。以烏龍茶為例,原來青綠色就會轉成暗紅色,同時原來的球狀也會因時間慢慢鬆散,茶葉的色澤是觀察醇化的指標。再者是聞「氣味」,陳年茶不應存放而產生酸氣或霉味。台灣的烏龍茶味道會由老香清雅轉入甜,直到產生梅子般的濃香。外型和氣味是觀察陳年茶好壞的第一步。
二、 如何判斷品質?陳年茶常出現「混堆」的情況,混堆就是不同產季、產地甚至不同品種的茶乾混在一起,再經由烘焙讓茶看起來呈現統一性。鑑識陳年茶是否混堆,最好要求業者試泡,喝了才算,才能摸清茶葉的身分。凡同一產季、品種存放的陳年茶,泡開後的茶葉都會呈現同一色澤,同時葉底舒展的葉面也大體一致。
(同步刊載七月號藝術收藏與設計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