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雅興

中央廣播電台《陳郁秀 美麗的台灣》專訪池宗憲 ③

陳郁秀主持的《美麗的臺灣:寶島會客室》訪問池宗憲,分享多年來對於茶文化的觀察與研究心得。

陳郁秀:你從小生長在貴德街,(可以說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其實能夠生長在那條街實在不簡單,它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歷史空間。之後你做媒體人,跑社會新聞乃至於你到總編輯的時候,其實你對茶都特別關注,後來就會走入你自己最喜歡,選擇你自己的生活,我覺得工作如果是自己最喜歡的,是最幸福的,對不對?

池宗憲:對,所以當初在跑新聞的時候,70~80年代茶藝館風行,也是台灣民主運動興起的階段,很多人在裡面聊一些創意,對民主的一些想法跟理想。

當時茶藝館風行到整個臺北市有一百多家,這也是臺灣經濟改善後,很多人想接觸藝術,除了畫廊外(就是去)茶藝館最多了。一開始茶藝館多擺放懷舊的鄉土器物,像是要被丟棄的原木老家具,讓人發現原來可以這樣陳設,是茶藝館帶來的新震撼。這個年代醞釀了臺灣中產階級的興起,而(他們)對於美感的追求,我覺得茶藝館功不可沒!

當時茶藝館大概分幾類,一類是純鄉土派,擺蓑衣、牛車;另外一類就是兩岸陸續開放後,擺設大陸畫家的作品或是宜興壺,那些壺就是現在最紅的顧景舟、蔣蓉…等拍賣動輒上千萬的壺,會讓你覺得不可思議!而且在這裡面,會發現另一個經濟脈絡:原來壺有那麼多收藏家,它隱藏在地下,我們常開玩笑說是地下經濟,卻也是非常蓬勃跟發展。

在這中間我想知道的是「真假」,很多人買到對的,買到不對的,是說加減買、黑白買;我就用揭發事情的態度去找,去廢窯裡面找殘片,到生產地去找礦土;後來我有機會到美國賓州大學演講,就把過去收集到的28個礦土,送給他們分析化學成分,這樣的研究方法比較符合我所想,因為我不喜歡用故事去說這些東西,而是要從中談出一個相對客觀。

陳郁秀:我記得大概1975~80年代,那時候有叫陸羽茶行,從它開始很多人就開始買茶壺。

池宗憲:陸羽茶行一開始叫茶王樓在西門町,那時候我們政令非常怪異,茶藝館屬於特種營業,不能讓你設座,不希望你在邊講太多事情。當時茶藝館以特種行業管理,後來因為發生茶王樓事件:警察跑說你們怎麼可以坐在這邊喝茶!我那時已經在媒體工作,為此還寫了一些文章,認為這是個不合時宜的法令,後來茶藝館就不叫特種營業了。

Related Articles

Check Also
Close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