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功夫茶 四寶俱備 還少了什麼?
功夫茶再次成為流行的品茗方法,不會功夫茶好似不懂茶道?果真如此?
何謂功夫茶?功夫茶必需具備特定的茶道具與泡茶程序,一說是中國的「潮汕功夫茶」,已成為功夫茶代表,正是好茗新追逐的品茗方式;而另一說是花時間、有功夫、慢慢泡即為「功夫茶」,雖然同名,泡大卻大相逕庭!
今日眾人追尋的功夫茶,真實面貌為何?
有潮汕功夫茶四寶:紅泥爐、玉書碨、朱泥壺、若琛杯作為導引,潮汕功夫茶以爐燒炭,銚煮水,朱泥壺泡茶呈現,但這真的就是所謂的「功夫茶」?市場因應而生的茶道具掀起熱潮,復刻版的各種潮汕紅泥爐、白泥爐及陶製茶銚正火熱,成為競相收購的熱門藏品。
百年傳承的潮汕功夫茶捲土重來勢洶洶,延伸出來裝茶的容器:像是錫罐、陶罐或瓷罐等,煮水的相思木炭或龍眼炭,甚至以核桃或橄欖所燒製的炭,都成為市場寵兒,如此多樣的功夫茶道具,難道都備齊了就是會泡功夫茶嗎?
想要泡好茶,以炭煮水,炭火的傳導性可讓水的口感細緻化,茶湯滑口流暢,然而以功夫茶之名而產生的煮水泥銚,胎土不佳的銚煮水會有土味,產生不潔的氣息與滋味,如此「功夫」就白費了。
功夫茶常被引用的是翁輝東在《潮州茶經功夫茶》裡說:「茶質、水、火、茶具,既一一講求,苟烹製拙劣,亦何能語以『功夫』之道。是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法。所以世胄之家,高雅之士,偶一烹茶應客,不論洗滌之微,納洒之細,全由主人親自主持,未敢輕易假人。一易生手,動見僨事。」
翁輝東一語道破功夫茶重點:烹法。必須要親自操作每個泡茶的流程,而潮汕功夫茶在歷史傳承中,一定的器物儀軌,果真理解其間奧妙?
- 取火:木炭最好,尤以絞只炭、橄欖核炭更佳,若松炭、雜炭、柴草等均不可用。
- 選水:選水標準本於《茶經》,而山水一項,等級區分更為細緻,山頂泉輕清,山下水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陽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無味。此外,還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雪水、敲冰之別。
- 煮茶:治器、納茶、候湯、洗茶、沖點、刮沫、淋蓋、燙杯、灑茶、品茶。
清人如此泡茶程序看起十分複雜,那麼現代人的功夫茶,必須也要導循此法才能叫「功夫茶」嗎?
事實上,脫離往昔情境用器烹茶一事,重點應著眼於水的煮法:現代用瓦斯、電磁爐、快煮壺煮出來的水,或以金屬壺器燒製的水,其口感滋味都較剛烈,拿來和泥銚燒出來的水比較,才知品茶的奧妙所在!
這也是「功夫」,亦是功夫茶神韻所在,如何煮好水首重選煮水器和火源,「活水要活火烹」受到重視,當然用對煮水器,才能事半功倍,什麼才叫做對的爐?或者是對的銚?
今日所見的生火泥爐有紅泥壺及白泥爐兩種,紅泥爐以潮汕為主軸,白泥爐以福州為主要產區,火爐曾在日本煎茶道風行長達二百多年,因此讓日本仿製了不少所謂的唐物風爐。
唐物風爐的造型和原本產自潮汕或福州的風爐,重點在於泥料的差異性,那麼泥料會影響火源燒出的效果嗎?泥爐的對應在火源,會產生的相生相應。用對沸湯之器,才能使煮水和茶相依相偎,共生共得。
爐上的煮水銚因地區不同泥料差異,水煮出來亦饒富變化。白泥銚在廣東、閩南地區均有產製,形制上有橫把式、有提梁式。白泥砂銚的體型呈橄欖狀,或是圓鼓形,流、把細長,胎薄如紙。廣東、閩南白泥銚曾經外銷日本,深深影響煎茶道茶器使用,更引動了日本陶藝家的追風,但在製作工藝與形制上出現分野。
白泥砂銚燒結溫度在1200到1500℃,燒節溫度高者銚身色澤較灰,使用後受到炭火燒燻,顏色會有變化。砂銚煮水不易老,氣味清新,沒有悶熟氣,水溫的持續性也較久,對於泡茶起了關鍵性的影響。
除了白泥砂銚,產於廣東潮汕地區的紅泥銚,容量更小,其工藝與閩南白泥砂銚有區別,形制以橫把為多,胎壁較厚,胎土也較白泥銚鬆,較易吸附木炭氣味,因此選用的炭就要有所講究,不能沾染異味。
紅泥銚胎土含鐵量高,做工樸拙,有的直接燒結成形,有的會在銚器體表塗抹化妝土甚至上釉,不同的製法,有的是為了講究形制外觀的美感,但相同的是,紅泥銚子在燒水時所帶來的溫柔。
有關砂銚的斷代問題,大抵沿用日本煎茶道具的說法,但仔細分辨,其間因使用功能以及名稱的變異,常常混淆,必須從形制、修坯手法、燒結溫度等面向加以判斷。
至於銚身所落的款式,可能源自產地,也可能是後刻,以一件白泥銚為例:刻有「十八洞天」,對今人而言,了解十八洞天所寓意的是煮水用銚的細膩與文化隱喻,那是來自道教煎藥煉丹的神妙。這也說明了煮水品茗所帶來的玄妙之氣,要是體驗過以銚燒水,身體感便會多了一層與文化的接軌,這也是銚所帶來的深層感動的源起。
用對銚來煮水成了功夫茶的關鍵,明喻政輯《茶集》中〈試吳大本所寄茶〉:「醉思雪乳不能眠,活火砂瓶夜自煎。白絹旋開陽羨月,竹符新調惠山泉。地爐殘雪貧陶榖,破屋清風病玉川。莫道年來塵滿腹,小窗寒色已醒然。」其中的「活火砂瓶夜自煎」看得出自己動手煎茶的樂趣,可以嗅到砂瓶大受文人青睞;羅廩的《茶解》中說:「以時大彬手製粗沙燒缸色者為妙,其次錫。」;聞龍在《茶箋》提到:「常畜一龔春壺,摩挱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雲,真奇物也。」
這裡所說紫砂銚,正是以紫砂壺原料製成的煮水器,其傳熱快煮出的水嬌嫩滑口,增添了品茗滋味,煮水器可稱為「銚」,也可稱「壺」,現代人以「煮水器」一言概之,是因為不明銚所帶來的水質精妙變化。
推崇砂銚最具代表性的人是唐晏,其寫的《天咫偶聞》提及砂銚:「器之要者,以銚居首,然最難得佳者。古人用石銚,今不可得,且亦不適用。蓋銚以薄為貴,所以速其沸也,石銚必不能薄。今人用銅銚,腥澀難耐;蓋銚以潔為主,所以全其味也,銅銚必不能潔。瓷銚又不禁火。而砂銚尚焉。今粵東白泥銚,小口甕腹極佳。蓋口不宜寬,恐泄茶味;北方砂銚,病正坐此。故以白泥銚為茶之上佐。凡用新銚,以飯汁煮一、二次,以去土氣,愈久愈佳。」
唐晏推崇砂銚,蓋因其功能性,很快可以讓水煮開。銚的胎土,又以白泥作為上品。唐晏用體驗的經驗值,說出若要用新銚,可以拿煮米的湯汁煮銚,以去吐氣。這樣的使用「撇步」至今仍管用,如此的精緻喝法就是功夫茶的精神所在!
現代人追求一種新的喝法,復刻了許多形制神似的銚或爐,學得的是外貌形制,若能深入了解銚或功夫茶應有的核心價值:如何煮水,那麼接下來怎麼用四寶的宜興壺與若琛杯品茗,才可得功夫茶之真味!
◎收錄於【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11月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