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喝茶會選自己愛用的杯子,因為跟杯子有感情,那麼這個杯子適不適合所品的茶?是否會讓這杯茶香味跟醇味達到最佳效果?問題看似非常簡單,但深入探究卻又非常深邃,期間涉及杯子的製作。
許多人用杯子是看誰做的,杯底款識決定喜好,價格更成為愛茗者心中另一種評斷價值。當然杯子賣的貴,表示製作者有名氣,然而用嗅覺與味覺細細品味,就發現喝茶的杯子,隱藏了許多鮮為人知的隱知識。
西方葡萄酒世界裡,杯子透過科學論證跟實驗,建立了許多實用的顯知識,例如:香檳杯的杯型,波爾多杯的直口,勃根地杯為了讓紅酒單寧散發快一點,杯口做的更加寬闊。不同的酒必須使用不同的酒杯,甚至新酒跟老酒也有細緻分別,如此才不會委屈一瓶好酒透過酒杯發揮應有的芬芳。
茶杯世界裡卻缺乏這樣的理性分析,許多人爭相追求名家窯的杯子,在茶席上「撞杯」更是稀鬆平常,這樣的用杯法則,若只品單一茶種,或許長期使用磨合有了默契,但一個杯子能否通用所有茶種?就得看每位品茗者認知的品茶次第。
一般以為杯胎薄易具香味,杯型口開香氣不易具足?以形制判斷杯器和茶的關係,看似幾分道理,但當我們開始探索杯子的胎土與釉藥時,才發這樣的看法其實有待商榷。
杯子胎土一般分為瓷土及陶土,瓷土燒結溫度須達1300度,陶土燒結溫度在1000~1200度之間;瓷器上釉會讓毛細孔更緊實,讓茶杯香氣上揚,杯底掛香持久,陶土燒製出的杯器外型拙樸是其優勢。
杯子胎土決定品茶品項的差異,一般常見的渥堆普洱或具有酸氣的青茶,遇上陶土的吸附性,會轉換成柔美的滋味,喜愛品茶湯醇味,陶杯是不錯的選項,加上陶杯燒結時落灰形成獨一無二的釉彩,故擁有愛戴者。
瓷杯燒結溫度高,香氣本來就應該比較上揚,但品茗者發現,老件上的自然釉在品茗過程中另有一番情趣!若用大禹嶺104k,以同樣形制、大小的白瓷杯盛裝,自然釉杯香氣上揚,化學釉杯香氣遲緩不明顯。
該如何分辨化學釉或自然釉?從陶瓷歷史發展探究,釉藥是近代科學的結晶,以化學釉燒製的瓷杯顏色光澤穩定性高,自然釉在龍窯或饅頭窯燒製,有時會出現縮釉、增孔現象,一般初入門者看慣電窯燒製的瓷杯非常光滑,顏色一致,以此做為選購標準,久而久之,習慣這樣的美感加上同好之間共感,加上窯口的名氣,成為夢幻逸品,但細品茶的香氣確實受到釉藥的影響,一般人卻少探索!
釉藥很重要,而胎土亦是關鍵!胎土練泥若是過於鬆散,像是餅乾胎,沒有露出潔白油亮的胎質,前後用來品同款茶湯也會出很大的落差。
杯子是品茶必備品,許多人買杯子,開始知道找老件,但老件常常不成套,零星一兩三個,如何探知收藏杯子的趣味?從一個杯子的釉藥、圖案及胎土延伸找到誕生的窯口,是景德鎮窯?潮州窯?還是德化窯?探尋令人學習到瓷器身世奧秘,十分令人快慰!
茶杯品茗看似稀鬆平常,但若進一步了解杯型,像是敞口?斗笠型?還是鐘型?胎土薄厚,釉藥是掛釉?噴釉?無疑交織成了一個解構杯子的身世,茶杯作為品飲工具,卻有無限延伸的知識體系,等待品茗者探索。
釉藥與茶種該如何速配?若喝烏龍茶,釉藥以白為好,高山茶淡綠、微黃,與中低海拔、焙火茶的金黃,一下現身。此外,杯子的顏色會影響茶湯觀感,那麼進入杯子的寬廣領域才有好的開始。
普洱茶渥堆茶利用陶杯的吸附性去除酸味才得醇味,但是作為檢測茶質優劣,瓷杯則露出了令人又愛又恨的一面,瓷杯展現陳放良好老普洱的木質香;瓷杯又如面鏡子,直截了當地揭露普洱茶陳放的敗相!
茶杯除了用來品茗,也可以賞析杯上釉藥的神采,單色純淨悠遠,杯體圖案又可借杯賞畫,無論山水、人物或花鳥,在小小的杯子上,幾筆勾勒增添風韻,豈是一般大口喝可以領略?喝茶用「品」,品茶之外,賞杯由釉藥胎土形制找和茶香醇味的對話!
◎收錄於【藝術收藏+設計2021年3月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