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雅興

[茶職人專訪] 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 梁煌義

【池宗憲台北報導】一個人把名字叫做Assam,可見他對紅茶有多麼的狂熱,他就是現在服務於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的梁煌義。

從小生長在茶鄉鹿谷的永隆村,小時候就是在茶樹下打滾長大,父親一生的工作就是做茶葉,還有種植蔬果,從小培養了他對農作的極大興趣。在魚池分場之前,他認為茶不過就是一個農產品而已,進入這樣的場域開拓了他的視野,茶的歷史、種植、行銷,建構了龐大的知識網,這也是他今日每逢週六日都會跟來自全台各地茶友分享。

他會帶著茶友到「日月老茶廠」參觀製茶流程,看著一個老建築物重新披起生命,從茶樹的現場種植也教都市人看到穿山甲穿一個洞是什麼樣的樣貌,茶樹上面長的蜘蛛又代表什麼?一切都是自然形成與茶結緣。

這樣的緣伴隨了梁煌義這位愛茶職人,現在他在20年的魚池生活裡,已經把這裡當作另外一個故鄉。他在這裡建構了一個未來的茶園,茶園的土壤都是黃灰石塊,面對這些石塊所長的80年茶樹,他有另外一種期許,或許每一棵茶樹的名字都不一樣,都是在這塊土地自然生長的菜茶,年齡最高的茶樹有80歲。

透過科學分析,將每一棵茶樹命名,同時記錄其生長狀態,以及應該屬於茶樹的種類為何?就這樣他耕耘這一塊未來希望的茶園,希望茶園能夠讓許多愛茶人認養,每一年能夠在這裡照顧自己的茶樹,採收自己的茶菁,要做白茶、紅茶、烏龍茶悉聽尊便,重要的是他提供了技術以及設備。這樣的場景是否成為現代喝茶的一種新面貌?

對於茶樹的照顧,他也有自己一種與自然為伍的概念。茶園旁堆滿了裝咖啡的麻布袋,這些麻布袋經過腐植以後,自然形成有機肥料,有別於其他人的做法,像是原本要作廢的麻布袋要花錢請人回收,但經過巧思置放於茶園中經過陽光、雨水、土壤自然分解形成養分,如同法國葡萄酒中提倡的自然農作。

台灣紅茶在魚池鄉的阿薩姆,和新的台茶18號分庭抗禮,梁煌義分析阿薩姆茶樹比較粗壯,生長期間短;台茶18號生長周期長,到了11月芽還是嫩的,採收季節也長,作為茶的品種又有一種特殊辛香滋味,成為台灣這幾年的新寵,不是沒有道理。未來台灣的紅茶雖然量不能夠跟印度、斯里蘭卡比擬,但精緻的茶葉將開啟一片天。

梁煌義自取為Assam,他在這塊土地埋下了未來美麗茶園的藍圖,看得到的是每一棵茶樹單株而產製的茶葉,這或許也是紅茶更精緻的希望工程,他要求的是茶的自然生態,以及喜歡茶的人能夠與茶樹共生,一起建立台灣紅茶新的一片天。

日治時期的台灣紅茶曾經作為主力,由總督府帶了許多樹苗在台灣生根,如今許多人以為某一個區塊的紅茶作為送到天皇面前,其實當時在魚池鄉所送給日本天皇的茶,大抵都以優質上選的茶為選項。

梁煌義指著魚池的半山坡,一些茶園、檳榔樹或者是咖啡園,這樣交織而成的田園景觀,茶對他來講還是最好的風景。

Related Articles

Check Also
Close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