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茶

茶熱無功夫 冷後看師傅 夏日冷茶妙用生

天氣熱了,喝熱茶依然消暑?

熱品茗者會說:「熱茶入口,讓心涼。」氣溫高而體熱的人則說:「熱天喝冷茶,才會消暑。」兩種體質不同,對冷熱的反應各自表述;惟「茶熱無功夫,冷後看師父」卻得以探見品茶探茶好壞。

茶遇熱,內部的芬芳物質醇(Alcohols)、醛(Aldehydes)、酮(Ketones)、酯(Esters)、內酯(Lactone)等,會隨著溫度散發出香味,讓嗅覺進入茶芬芳的境地。

冷茶擁護者愛上手搖飲、冷泡茶……倒底是喝茶的添加味?還是冷茶可消暑?夏日消暑聖品不論是愛熱茶喜冷茶,探茶好壞就用溫度最精準。常言茶趁熱喝;但品茶最宜溫度人體是攝氏60度。

從綠、白、黃、青、黑到紅六大茶類,以喝出茶天、地、人三大變因的優劣:採摘時天時晴日,茶菁不含水製成沒有水味,優質地理環境栽培的茶,土壤的養分沒有過度的施肥,茶葉具優質山頭氣,加上製茶師「看茶製茶」的功夫,讓茶的發酵、烘焙得宜。所以不同茶種、不同的製程工序所達到標準,可在一杯冷茶中找到答案。

茶奧妙複雜,所以才有「文章、風水、茶,懂得沒幾人。」的說法。然而這是外行人摸不清、看不透的說詞。

歸結最實用的辯茶法:讓茶熱泡以後冷了再喝。冷卻的茶,最後杯底沒有掛香,冷茶掛香在於茶芳香物質非常活躍,用瓷杯能掛留香味就是優質好茶。

然而曾出現「冷茶不要碰」的說法指隔夜茶,茶冷了茶中富含茶多酚,茶多酚容易被氧化,氧化後會茶水顏色變深,這種變化會讓茶的本質變,因此才有隔夜茶不要喝的說法;但隔夜茶專指茶葉浸泡到茶湯裡,茶的單寧釋出過多,對於體寒者不宜,這和茶泡出熱茶湯再冷卻大不同。

熱茶放冷單品試茶質,用來佐餐尋見桃花林有另番新滋味等待開發。

以江浙菜前菜的冷盤水晶餚肉遇到熱茶,肉凍瓦解,失去茶餐美意,更少見美味加乘;西餐的沙拉或冷盤用熱茶來配,例如一道魚子醬魚子醬就變成熟魚蛋了!

熱茶降溫喝運用在餐茶裡獨具一格。茶泡好以後,溫度降到不同溫度,搭配食材如奏鳴曲,非但菜、茶互不搶戲,還會互相爭味。

大禹嶺高山茶冷了以後,讓魚子醬入口後牙齦生津,魚子醬的絲滑就更滑潤尾韻生津,茶香和魚子醬綿密叫香檳都驚嘆東方茶神奇魅力!

夏日品茗冷茶和食物精心搭配,多了樂趣,魚子醬外,餐點結束後的甜點,或中式飯後甜點都值得期待茶和食物的交疊!

熱茶品茗,高手最愛,將茶泡好冷卻,則有無限的延伸?佐餐、配點心之外,更適用「熱茶無功夫,冷茶看師父」作鑑茶後盾!

◎收錄於【明報月刊二〇二五年六月號】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