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雅興

撫臺街洋樓.劉銘傳.茶

【茶人詹台北報導】台北市延平南路26號的撫臺街洋樓,見證台北城的百年歷史,這也是這座百年古蹟首次對外開放。認養人陳國慈說,撫臺街洋樓將把那些湮埋在時間洪流中的台北往事,一一向大家傾訴,讓大家在老房子的氛圍中重溫老台北的風華,回到台北起源點。

撫臺街就是現在的延平南路,因當年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時,在這裡興建巡撫衙門,是大稻埕華洋商賈進城的要道,撫臺街洋樓約建於1910年,是當時城內罕見的獨棟式店鋪,這也見證了從清代到日據時代台灣商業據點的活歷史,而劉銘傳推動台灣商業,讓台灣獲得最大的商業利益,讓人更不能忘懷的是台灣三寶之一的─茶。

茶,曾經創造了台灣貿易奇蹟,也造就了經商致富的大茶商如陳朝駿,他所蓋的別館,也就是今日的台北故事館,這也是陳國慈律師所認養的第一座讓古蹟活化的歷史見證。

撫臺街洋樓認養人陳國慈說,認養了台北故事館,讓台北的故事有了發聲地,現在認養撫臺街洋樓,幾乎每人都納悶的問:「怎麼從來沒聽過有這一棟古蹟?」甚至世世代代在延平南路上做生意的企業老闆,也不知道在同一條小小街道上隔了幾百公尺,居然藏著一棟如此珍貴的建築。認養它,主要是被這份「古蹟被遺忘」的委屈感動。

台灣發展觀光產業,推動文化創意,卻常常忘記自己原有的文化。沒有系統性的整理,甚至不知道自己擁有的文化產業的原點在哪裡。古蹟被遺忘,幸好有認養人的出面,願意將它再活化,而作為台灣最有文化資本的產業之一─茶,其實就扣連著洋樓的輝煌歷史,同時也緊扣著劉銘傳撫臺的事蹟。

因此,台北市政府在推動古蹟的新任務,希望撫臺街洋樓成為台灣觀光客能從這裡認識劉銘傳、認識台北城,那麼現在仍在飄香的茶,更是最具感動力的媒介。

那麼,劉銘傳的身影,從這座撫臺街洋樓中看到了什麼?我們不妨從他在茶葉活動的投入,探索作為台北文化資本的源頭。有關劉銘傳、茶葉貿易與建築物的關係,《貴德街史》作者池宗憲有深入剖析:

洋行帶動商機,更引來華人資本湧入,這正是台茶雲湧時代的到來!

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臺灣建省,首位巡撫劉銘傳邀集李春生和林本源出資興建千秋街和建昌兩街,並於光緒十五年春落成。街兩側建築為西洋式二層連棟洋樓,內有地板、壁爐等設備。劉銘傳同時指定這裡是為外僑居住地區。

劉銘傳具有國際觀,他規劃外僑居住區就是想給外商、洋行在台灣從事貿易的方便性。他也瞭解街道建設還可提供對外貿易相關產業來此集市。茶葉是當時主要外銷農產品,大稻埕因地利之便,成為茶葉貿易集中地。

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茶葉已成為臺灣外銷農產品首位,大稻埕上千秋街、建昌街凝聚了各國蜂擁而至的商旅活動,造就這條今稱貴德街的不凡身價。

劉銘傳注意到當時洋行承攬茶業涉及壟斷行為。1886年四月八日,劉銘傳向朝廷報告洋行獨佔臺、閩之間茶市的承運業務,並強迫台灣茶商簽約,以防干涉爭利。劉銘傳認為這種獨佔經營,讓政府很難課到稅,他乃趁籌措建設經費時同時要求收取茶葉稅。

有關劉銘傳課茶葉稅,並藉此成立「釐金局」以方便取得茶葉稅,起於何時,有兩種看法:一為李筱峰在《台灣史100件大事》中說,光緒十七年(1891)一月二十二日,劉銘傳開設茶釐。

為朱萬里編《台北市都市建設史稿》記載:「劉銘傳…奠定台灣建設之經濟基礎,所得甚大。除地租以外,劉氏任內增闢之財源尚有茶釐…。光緒十一年(1885)台灣省收入中,由英人包辦茶釐,年納茶釐四十萬兩,十二年(1886)由十一人分包七十五萬兩;十四(1888)年十二萬兩,光緒十七年(1891),茶釐有五十萬兩。」

由上紀錄可看出茶葉稅成為劉銘傳重要資金來源,劉銘傳在成為首位臺灣巡撫後,經營臺灣的雄才謀略,以及他籌措經費的才能。

Related Articles

Check Also
Close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