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新聞藝饗年代「茶席裝置藝術」專訪
【茶人詹台北報導】年代新聞台「藝饗年代」專訪池宗憲,談茶席也是一種裝置藝術,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混搭出茶席.曼荼羅。節目引用電影赤壁中林志玲飾演的小喬品茗的片段,提出品茗對於現代人生活的藝術啓發。
記者黃麟琬提問,現代人如何領略千年前的宋代品茗?節目特別前往故宮找尋答案。就在池宗憲應邀故宮文物研習營時,特別安排由品茶士楊思極應用枯山水的意境,表現宋代低調的奢華。在千年的茶盞中,以千年的竹筅,擊拂出白色的浮花,並在極簡的釉色中,找到精神的娛樂性。
古人的茶席,又帶給現代人什麼樣的啓示?池宗憲以明代人品茗的風尚,說明喝茶的浪漫甦醒。就以故宮演講時所示範的明代茶席為例,品茶士吳麗英以一盆竹子點活了「無竹令人俗」的品格,同時在青花瓷身上找到素雅的典範。
池宗憲在節目中也示範茶席混搭的方法,啓用一把嘉道年間的紫砂壺,茶盤用的是乾隆時期的青花瓷盤,並以一套元青花帶托小盞,說明品茶不只是在茶湯滋味的要求,更是藉由茶器的文化元素,讓現代人在追求品味中,涉入更深的文化涵養。
現代人的茶席,並不一定要以古物入席,能融入身旁的器物作為創作元素,更能達到裝置藝術的效果。池宗憲提到品茶士林麗琴在故宮所擺置的茶席,就充分發揮色系敏感度的設計,也捕捉了時尚的氛圍,紫色的茶席巾強烈的視覺效果。
藝饗年代主播田燕呢在介紹品茶也可以當成裝置藝術時,說明了裝置藝術在品茗世界裡,可以演化出一套個人品味藝術的追求,並予以實現。池宗憲的茶席曼荼羅無疑給了最好的註腳。
品茗多年的邱先生表示,「藝饗年代」報導的內容常引領觀眾走入藝術的殿堂,大多是充滿時尚的視覺藝術,在欣賞的層次之外,又注入實用的觀點,像是介紹茶席曼荼羅的擺置,古今品茗方式的比對,萃取今人可用的呈現方式,是非常有價值的新聞。
「藝饗年代」特別分析藏茶器的價值性。池宗憲分析,藏茶器指的就是茶罐,看起來很平凡;但卻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器物,加上器物本身聚集了藝術與歷史的價值,不只是好看,更有深厚的文化意涵,同時,稀有的藏茶罐也會隨著市場供需產生增值空間。
藏茶罐會因材質不同,藏放不同茶葉。在陳放的過程中,會讓茶質產生增「質的效果,這也是藏茶器所帶來的最直接的效益。節目拍出錫、銀、瓷等不同材質的茶罐,說明藏茶的專業是可與藝術共生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