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雅興

宋代鬥茶

【台北訊】宋代以前,中國的茶道以煎茶道為主,到了宋代,中國的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裏,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根據點茶法的特點,民間興起了鬥茶的風氣,宋代是鬥茶文化的鼎盛期。最早記載鬥茶的宋詩是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詳細講述了鬥茶的過程。宋時鬥茶分爲兩種,宮廷鬥茶興盛於宋朝上層社會,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並著書立說,加以理論化。如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對茶的品級有仔細描述,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文人雅士更流行鬥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民間鬥茶則更注重茶的色、香、味。宋朝鬥茶之風的興起,與宋代的貢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間向宮廷貢茶之前,以鬥茶的方式,評定茶葉品級等次,勝者作爲上品進貢。

決定鬥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採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二是湯花。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一是湯花的色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

總言之至宋代時鬥茶達到了更高的藝術性品茶的階段。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