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壺

樸質龍罐,盡顯王秀杞雕塑的甘露之情

收藏宜興壺在臺灣是一種顯學收藏,臺灣本土的龍罐則是隱藏在民間的鄉土收藏,市場對於龍罐(龍壺)的理解止於昔日鄉間用具,看似不起眼,更遑論翰宜興壺比身價!?然而,深入探究龍罐反映臺灣製壺的特質:手拉坏、柴窯燒成,更寫實了臺灣日治時期地方製壺產業一頁值得緬懷的過往。在雕刻大師王秀杞將硬質石材,柔細雕出龍罐所鋪陳的鄉土親情成為思古幽情中藏壺的反思:難道只有市場貴壺才值得收?鄉野的壺就永遠埋沒在田野草堆嗎?低行情的龍罐,手拉坏、柴燒又有年代,不正是河床期藏品?

王秀杞的作品在他陽明山的雕塑園林裡:阿公悠閒喝茶旁坐著兩個小朋友,作品焦點落在親情三人腳旁的龍罐原是配件,龍罐卻有極大的懷思。王秀杞說:雕塑父親和兩個外甥喝茶的場景,茶湯流瀉著親情,承載龍罐的時代光環。龍罐為一般家庭承裝茶水的茶具,曾是台灣陶頁生產的日用陶器,其壺身寬大,符合人口多家庭所需的水分攝取,當時農業社會在田間工作需要補充大量的水,龍罐成為日常,而今卻被漠視了!

台灣窯場因應日常生活需求,出產可裝大量水的龍罐器腹寬大渾圓,以貼花技法在壺腹兩側裝飾龍形圖樣,茶壺得名「龍罐」,以此為本的形制,未貼上龍形圖樣也慣稱龍罐。

國家文化記憶庫中寫著:龍罐一般使用粗質紅陶土,並以黏土製成提樑,水壺蓋子蓋麵凹下中間有鈕,可以手提起蓋上,為避免手捉取時滑落,茶蓋不上釉藥。龍罐尺寸可到一尺寬,流嘴是茶壺的出水處,龍首朝向壺嘴倒水時,猶如龍口出水,極富吉祥亨順之意。

由王秀杞雕刻憶及當年父輩喝茶和龍罐的日常泡飲,顯出當時品茗的自在。龍罐泡飲茶非常隨意,把茶葉放進去泡來喝,這種喝茶方式是當時農忙時家家戶戶必備的飲料,通常前一天就會將茶梗或粗老茶葉浸泡龍罐裡,清晨下田耕作時就帶著龍罐到田裡喝茶。龍罐是由陶土燒製而成,孔隙率高,茶梗單寧很容易被吸附,當時農民稱這樣的茶叫凍露水(tàng-lōo-tsuí),所以粗茶泡出來的茶湯也顯甘甜。

雕出龍罐和品茶親情是追憶也是想望重返自然生活的情趣,寄予品茗和鄉間的率真正是創造的源泉,有關大龍罐的理解,在王秀杞年幼時看到了農耕時大家用來裝水,或是路邊奉茶所用,早期以陶製龍觀為主,後來變成鋁製或鐵製茶壺替代。

在缺乏物資的時代,有人在街坊奉茶是一種溫馨,奉茶出現在路口或涼亭裡,與龍罐奉茶不求回報,流瀉著臺灣濃濃的人情味,質樸美的民窯龍罐,日治時期,台灣各地出現很多龍罐的製作,龍罐產自分布在新北鶯歌、苗栗頭份、臺中大甲等地,在臺中協力窯又稱為大甲東,協力窯落款「豐榮」,龍罐或呈提樑或呈單把,是用鐵褐釉或是黃釉,作為器表的裝飾,製作精良的龍罐有落款,如「協益興款」,彰顯當年龍罐表現專業。

如今這些龍罐走入臺灣博物館收藏或個人的收藏,今人細看龍罐看來樸拙,不似宜興壺的細緻,但在王秀杞作品再現昔日光彩,濃厚的時代風格,這正是今日新陶藝柴窯的作品的前輩,而原本光輝卻被掩蓋了。

今人品茶越來越講究的茶具,注意茶色茶味,重視壺的身價,茶的買價,想重返質樸品茶很難嗎?王秀杞說鄉下有的是時間,山中無歲月,寒數不知年!他的喝茶和聊天就是生活,他回憶父母的在的時候,沒事就跟他喝茶聊天,受到思想不同,原來聊天話題不合,然而茶是溫柔潤滑劑,茶入口話匣子打開融入了親情……。品茶沒有那麼多講究,卻有許多話題,王秀杞作品原創因緣於此,他透過喝茶見阿嬤親情無價餵孫子,母親抱小孩的母愛。他說:茶帶來的甘醇引動,親情作品的誕生。

王秀杞作品跟喝茶貼近關係,他刻石頭、刻木頭、做銅雕,當做完後喝杯茶,可以舒緩他的疲累,好茶在他嘴裡的回甘,叫他心曠神怡!由這件兩代人龍罐品茗雕塑看似無奇卻有刻劃生活情趣的深邃。

單一茶具所帶來生活的溫潤,讓王秀杞創作大量親情為主的作品,他應用了觀音石、青斗石或漢白玉為創作的石材,原本硬石頭有豐滿的溫情,品茶的神妙可見。

他認為價高的茶喝,平價的茶也喝!如同看似無奇的鄉村龍罐可用,高檔宜興壺也好,蘊藏對茶和器的深情,他認為純樸的滋味得用心咀嚼。

王秀杞雕塑作品的溫情,源自農作時喝的大碗茶,來自粗枝茶梗所泡出回甘,締造了他溫暖的心,發自簡單的一口茶,卻有無限延伸的作品清新,他獲獎多項的作品躍上舞台,品茶雕塑旁的龍罐寫著一個時代的印記,更是帶來解石者王秀杞的甘露活泉!

◎收錄於【藝術收藏+設計2024年5月 #200】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